宗萨仁波切: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 虚伪才是

宗教佛学

浏览量: 2662

收藏数: 0

2022-09-05 21:10:00

  文/张婷傲慢、自卑、期待、恐惧……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浓烈的时代,每个人都游走在针尖麦芒之上。或许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尤其渴望宁静。

  近些年,佛教越来越流行。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有些惯于转发阿弥陀佛、无欲则刚、修禅静心的人。自称佛家弟子的人随处可见,与此同时,关于佛教的争议也越来越多。

  我们不时在报章杂志上读到和尚开豪车戴名表的新闻,又或者是对于朝阳区有“30万散养仁波切”的调侃。修行的淡泊与欲望的执着不断拉扯,使得佛教、仁波切、修行这些词汇都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阴影。

  重重迷雾之中,向一位真正的仁波切讨教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,自然是件难得的事情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最高的活佛之一,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。

  最近,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《嘿玛嘿玛》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,书评周刊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。我们的采访从电影聊到了文学,从心理学聊到了佛学,但始终围绕着当代人生存的种种困惑与焦虑。仁波切的回答不一定是普世真理,但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,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。

  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仁波切(DzongsarJamyangKhyentseCh?kyiRgyamtshoRinpoche,KhyentseNorbu),1961年6月18日出生于不丹,被公认为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,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,以下简称宗萨仁波切。宗萨仁波切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,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、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(DzongsarKhyentseJamyangCh?kyiLodro,1893-1959)的转世。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。出版有《正见》、《八万四千问》、《不是为了快乐》、《佛教的见地与修道》等书籍;同时,他也是一位电影导演,所拍摄的电影包括《高山上的世界杯》、《旅行者与魔术师》、《祈福》等,最新剧情长片《嘿玛嘿玛》于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。

  虚伪无处不在:修行成为欲望的幌子前段时间,曾经凭借《上海宝贝》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卫慧,以海灵格家庭排列师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,引发了网友不少争议。还曾有专栏作家以“为什么文艺女青年都热衷于灵修”为题,来调侃卫慧。

  我们越来越善于质疑、惯于嘲讽。围绕着佛学、灵修、假仁波切的种种负面新闻,让人更加容易心生疑窦。其实,众人质疑的并不是这些头衔本身,而是修行之人的淡泊身份与对欲望强烈的执着之间的冲突。

  假仁波切横行,“不光在中国,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多”。当宗萨仁波切看穿他们的表演,往往会略带调侃地说一句“你做得很好。但我知道你是假的。”

  这些假仁波切们很精明,“他们擅长剪辑,传到别人那儿往往只剩下一句‘你做的很好’。你是记者,应该知道剪辑的魅力”说完他爽朗地笑了。

  电影《嘿玛嘿玛》海报(资料图)

  《嘿玛嘿玛:在我等之时唱首歌》电影海报,“嘿玛嘿玛”为不丹语“很久很久之前”之意。梁朝伟与周迅在其中奉献了无偿的客串演出。

  显然,这些假仁波切并不构成困扰他的因素。他把他们当成一种有意思的现象,一个观察的样本。

  但与此同时,对于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虚伪,他一直保持着足够警惕。他提及佛教寺院系统内、修行者的身份掩藏之下,虚伪更容易滋养壮大。他认为这是修行的物化,是精神上的物质主义。可见,虽然对别人的虚伪一笑置之,对自身可能沾染的虚伪,他却从始至终保持着高度戒备。

  宗萨仁波切在采访中(来源:新京报)

  在最新剧情长片《嘿玛嘿玛》当中,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。影片融合了宗教、悬疑、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:每隔十二年,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,戴上面具,隐藏起性别和身份,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。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,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始就试图与一名女子打破戒律。在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时,因为面具错戴,他强奸了另外一名已婚女子,并在女子丈夫(梁朝伟饰)发现后,杀害了对方。若干年后,他难以接受内心的谴责,再次回到森林中寻求救赎……这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故事,情节并不复杂,却给人提供了多种解读空间。不同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意味,但无疑,欲望、以及如何与欲望共处,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题。

  一旦人想要伪装,问题就会接踵而来。罪恶,也从虚伪之中诞生。曾有人概括佛教与基督教世界观的不同:基督教认为,作恶是因为坏(罪);而佛教认为,作恶是因为蠢(无明)。

  破除虚伪:真实,自有万钧之力如果一定要问: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道路?

  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“真”。在所有关于修行的争议之中,都是因为这些修行之人不够真,或对人,或对己。“从根本上来说,佛教的目标是证悟真理。”宗萨仁波切的这个说法,也为佛教热潮提供了很好的解答。

 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,西方曾出现了一波皈依佛教的热潮。时至今日,宗萨仁波切的西方弟子也不在少数。

  杰克·凯鲁亚克、艾伦·金斯堡、艾兹拉·庞德、莱昂纳德·科恩……“垮掉一代”的代表人物,大名鼎鼎的诗人、歌手、艺术家,许多人都是佛门弟子。为什么他们最终都会选择佛教?

  左起:杰克·凯鲁亚克、艾伦·金斯堡和威廉·巴勒斯(来源:新京报)

  宗萨仁波切分析,佛教是个非常内省的宗教,它倾向于向内的哲学思考。这决定了它往往能吸引那些以思考为业、致力于内省反思的人。他如此描述佛法:与其说佛法是一种理论,一种宗教,不如说佛法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。只是,与其它宗教相比,佛教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解释有极强的逻辑性,同时充满思辨。也因此,佛法的研习需要一些智识上的门槛。

  当今我们常见的“灵修”,实际上往往是混合了心理学、佛学、神秘学、玄学等不同学说的大杂烩。它无所不包无病不医的同时,也令人摸不着头脑。

  过分强调灵修与佛教的关系,实际是对佛教的窄化。宗萨仁波切认为,佛法比灵修深广得多:“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等所谓现代导师和作家,他们教的并不是什么佛陀没教过的新颖的东西。事实上,有时,这些倒是只是从佛陀的教法里取出其中一小部分、一个小的角度,然后自称是自己的教法。”

  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婆娑世界(轮回)中获得健康与快乐,佛教徒则不是。不是为了快乐的生存,需要极大的力量。宗萨仁波切的力量来自他的真实。在跟他的交谈中你不难体会到真实的万钧之力,当一个人极度坦诚,他就已经无坚不摧。

大师亲自批八字

预测结果主要包含:

阴阳论命 五行论命 用神论命
命宫论命 十神论命 格局论命
长相性格 财运事业 婚姻健康
适合行业 适合方位 相关命例
日柱论命 日时论命 月日论命

相关阅读

1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离奇死亡方式 1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离奇死亡方式

洛桑陀美:恭敬三宝为自己种福田 洛桑陀美:恭敬三宝为自己种福田

学佛体会:从黑暗走向光明 学佛体会:从黑暗走向光明

心上莲花:心开福自来 心上莲花:心开福自来

极好的摄心念佛:十句成片三三四 极好的摄心念佛:十句成片三三四

净空法师:为众生服务不住相 净空法师:为众生服务不住相

爱情,业力和愿力的一场游戏 爱情,业力和愿力的一场游戏

华严经名句经典,佛教说不忘初心 华严经名句经典,佛教说不忘初心

净空法师:专念阿弥陀佛的道理 净空法师:专念阿弥陀佛的道理

彭鑫:伤精与怕冷 彭鑫:伤精与怕冷

济群法师:幸福究竟是什么?看法师是如何定义的 济群法师:幸福究竟是什么?看法师是如何定义的

星云大师:人类有可能防止天灾的发生​吗 星云大师:人类有可能防止天灾的发生​吗

布施佛法的三十二大类奇妙功德 布施佛法的三十二大类奇妙功德

净空法师法语: 人的命天注定? 净空法师法语: 人的命天注定?

净德居士:看看吃动物的可怕后果! 净德居士:看看吃动物的可怕后果!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:雨田网络科技